Discover millions of ebooks, audiobooks, and so much more with a free trial

Only $11.99/month after trial. Cancel anytime.

早安,怪物
早安,怪物
早安,怪物
Ebook175 pages8 minutes

早安,怪物

Rating: 0 out of 5 stars

()

Read preview

About this ebook

内容简介

 

这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的回忆录,在书中,她回忆了自己25年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五位来访者。这五个人在童年时都曾经遭遇过严重的心理创伤,要揭开伤疤,正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需要当事人的勇气和决心,也考验着治疗师的创造力和洞察力。这本书描述的就是这五个人在心理层面的"英雄之旅",他们每个人都手握不同的武器,采取不同的战斗策略,战胜了内心的伤痛和恐惧。这些故事读来令人心碎,却展现了令人感佩的坚韧和勇气,也展现了心理治疗的奇迹。

 

书中讲

Language中文
PublisherShiGuang
Release dateMar 25, 2024
ISBN9798869275530
早安,怪物

Related to 早安,怪物

Related ebooks

Reviews for 早安,怪物

Rating: 0 out of 5 stars
0 ratings

0 ratings0 reviews

What did you think?

Tap to rate

Review must be at least 10 words

    Book preview

    早安,怪物 - [加]凯瑟琳·吉尔迪纳

    目录

    作者的话      4

    前言      5

    劳拉      7

    1. 打开一扇门      7

    2. 深入林中      19

    3. 看看猫拖来了什么  看看猫拖来了什么(look what the cat dragged in)是一句俗语,带有嘲讽意味,常用来形容人或东西污秽不堪的模样,意思是瞧瞧你这副德性。       28

    4. 真相      36

    5. 没有活儿干了      47

    彼得      61

    1. 封存      61

    2. 爱的表达      70

    3. 火烫的问题      78

    4. 突然袭击      86

    丹尼      95

    1. 塔恩塞  塔恩塞(tanisi)是克里语中的问候语,意为你好。       95

    2. 皮鞋      102

    3. 触发点      104

    4. 牧牛奖牌      109

    5. 悲痛渗出      112

    6. 解冻      119

    7. 林木线以北      123

    8. 猎人归来      132

    9. 重聚      142

    艾伦娜      145

    1. 泰德·邦迪  泰德·邦迪是活跃于1973年到1978年的美国连环杀手。 粉丝俱乐部      145

    2. 去祖母家      152

    3. 录音带      159

    4. 火炉背后      168

    5. 克洛伊      175

    6. 举全村之力      186

    玛德琳      195

    1. 父亲      195

    2. 女儿      200

    3. 飞行恐惧症      211

    4.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27

    5. 减压症      233

    6. 启示      242

    献给书中五位勇敢的主人公

    作者的话

    我要对这本书里写到的来访者们表示感谢。这五位来访者有着迥然不同的社会与文化背景,性情也各不相同,但他们每个人都拥有令我渴望的品格。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众多不同的应对策略,并且常常会用到他们的经验。他们每个人都让我的心灵变得更加美好。

    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是一件无比慷慨的事情,我为此对这些来访者充满感激。作为回报,我也努力保持他们的匿名身份,确保他们不会被人认出来。

    这本书的目标读者并非学术人士,而是普罗大众。我不仅希望这本书能给大家带来鼓励,还希望它能够成为学习工具。我根据我和来访者的治疗记录重新构建了我们之间的对话。不过,为了阐明我想要展现的心理真相,同时又能避免暴露来访者的身份,我在其中一些来访者的故事里加入了来自其他案例的某些细节,希望能借此更清晰地说明心理学上的问题。我将每一个案例都写成了故事,为保持故事流畅,我着重突出了其中的一些细节,对另一些则进行了删减。

    感谢这些来访者与我乃至更多人分享他们各自的斗争。我想,音乐人彼得的这句话可以代表我们所有人的心声:如果分享我的故事能够帮到哪怕一个受着煎熬的人,那就很值得。

    前言

    我想起现实世界是多么广阔,充满了纷繁的希望与恐惧、刺激与兴奋,就等那些勇敢的人们踏入这片天地,在生活的危险之中寻找真知。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这本书写的是我眼中的心理英雄。他们尽管在情感上留下了抗争的疤痕,却依然获得了成功。我选择把注意力放在获得成功的人们身上,那些出身苦难却没有严重精神疾病或成瘾行为的人们。与悲剧相比,我一直更喜欢励志的故事。(我九岁时翻遍附近图书馆里所有的《安妮日记》,希望找到一个安妮没有在结尾死去的版本。)

    历史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告诉我们,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英雄的首要任务是成为永恒或普世的存在——意思是说,通过一桩壮举得到完善,继而重生。英雄的第二个任务就是改头换面重新来过,并且将其学到的教训传授给我们这些缺乏经验的人。所以说,这本书是我向这五位获得成功的英雄致敬的方式,感谢他们讲述这些可怕却充满意义的故事。他们每个人都手握不同的武器,采取不同的战斗策略,杀死了不同的米诺陶洛斯。

    这五个人乍看之下也许千差万别,但当我们剥离经济与文化的差异后便会发现,他们无意识中的需求竟然惊人相似。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都希望获得他人的爱。

    劳拉、彼得、丹尼、艾伦娜和玛德琳能够教会我们的是:我们都可以成为英雄。他们体现的正是托马斯·哈代的诗作《在黑暗中(二)》里的那句话:通往佳境的方式,需要在绝境中寻找。他们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照亮其中被阴影遮盖的部分。他们将黑暗角落里的种种发现拖到亮处,与之对峙。他们在未知的道路上英勇地前行,寻求改变,即使遇到挫折也不放弃。他们提醒我们,虽然过程往往很不容易,但我们完全可以克服恐惧,突破自我设定的各种界限——我们置身其中时,往往将禁锢错认为安全感。最后,这些英雄用行动告诉我们自我审视是一种多么勇敢的行为,以此给我们带来启发。

    这五位勇敢的心理战士在来访期间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我依然时常想起他们,希望他们的勇敢作为会以同样的方式激励到你。

    劳拉

    我的内心容不下懦夫。

    ——D. 安托瓦内特·弗伊

    1. 打开一扇门

    我志得意满地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这是我作为心理治疗师开设的私人诊所营业的第一天,我已经用学到的知识武装好自己,深谙的规则也让我胸有成竹。接下来,就等那些有待我来解决问题的病人上门了。

    我太天真了。

    好在我当时对临床心理学这一行有多复杂还一无所知,不然的话,我可能就选择去做理论研究了,至少各种研究对象与变量都在可控范围之内。但现在,我不得不面对每周鱼贯而来的全新信息,学会如何灵活应对。开业第一天,我完全不知道心理治疗并非由治疗师来解决问题,而是治疗师与来访者一个星期又一个星期地面对面交流,争取获得某种彼此能够达成共识的心理真相。

    让我真正体会到这一点的是劳拉·威尔克斯——我的第一位来访者。介绍她来我这儿就诊的全科医生在电话录音留言中说:等她自己告诉你具体情况。我不知道劳拉和我相比,谁对此更加畏怯。我在不久以前还是身穿牛仔裤与T恤衫的学生,转眼便按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着装礼节换上了丝绸衬衫,以及垫肩厚度堪比橄榄球中后卫的名牌西服,摇身一变成了职业人士。端坐在巨大的桃花心木桌后面的我,看起来仿佛是心理学家安娜·弗洛伊德与演员琼·克劳福德的合体。幸好我二十多岁就早早长出白发,这恰如其分地为我的举止增添了几分庄重。

    约为1.52米。(如无特别说明,本书中注释均为译注,下文不再一一标出)

    劳拉身高不过五英尺 约为1.52米。(如无特别说明,本书中注释均为译注,下文不再一一标出) ,身材玲珑有致。她长着一双大大的杏眼与两瓣饱满的嘴唇,要是我在三十年之后见到她,肯定会以为她的嘴唇注射过肉毒杆菌。她一头浓密的挑染金发长及肩膀,肌肤如陶瓷般白皙,与乌黑的双眼形成鲜明对比。她双唇鲜红,五官在精致妆容的衬托下显得分外标致。她身穿定制款丝绸衬衫、黑色铅笔裙,搭配一双细高跟鞋,看起来特别时髦。

    她说自己二十六岁,单身,在一家大型证券公司工作。她一开始是秘书,后来受到提拔进入人力资源部门。

    我询问如何才能帮助到她,劳拉却坐在那儿久久地凝视着窗外。我等她告诉我问题何在。我所面对的这种持续等待便是所谓的治疗性沉默——来访者置身于这种不自在的安静中时,更容易吐露真相。终于,她开口了:我得了疱疹。

    我问她:带状疱疹,还是单纯疱疹?

    生活不检点才会得的那种。

    性传播的那种。我帮她翻译道。

    当我问起她的性伴侣是否知道自己患有疱疹时,劳拉说,她交往了两年的男友艾德对此矢口否认。不过,她回忆说在对方的柜子里发现了一个药瓶,和她配的药是同一种。我对此提出疑问后,她却表现得不以为意,觉得自己对此无能为力。她说:艾德就是这个样子。我已经狠狠说过他了,还能怎么办呢?

    这种漫不经心的回答表明,劳拉对于自私与欺骗的行为早就习以为常。她说,她之所以被转到我这儿来看病,是因为连最强效的药物都无法控制病情,医生认为她需要接受精神科的帮助。但劳拉明确表示不希望接受心理治疗,她只想快点儿治好疱疹。

    我解释说,对于有些人而言,压力是潜伏的病毒发作的主要诱因。她说:我知道‘压力’这个词的意思,但我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感觉。我不觉得自己有压力。我就是一天天地过日子,身边全是愚蠢的乡巴佬。劳拉告诉我,她这辈子没遇到过太多困扰,不过她也承认疱疹对她造成了莫大的影响。

    为了让她放心,我告诉她,十四岁到四十九岁的人之中,每六个人就会有一个得疱疹。她的回答是:那又怎么样?大家都深陷泥潭,自身难保。我改换策略,告诉她我理解她为什么难过。一个声称爱她的男子背叛了她,而且这病疼痛难忍——事实上,她几乎都没法坐下来。最难受的则是羞耻感,从今以后,她不得不告诉所有和她亲密接触过的人自己得过疱疹或者是疱疹病毒携带者。

    劳拉也这么认为,但对她而言最糟糕的是,尽管她想尽一切办法摆脱原有的家庭环境,自己却还是像家人那样,深陷在一片混乱的生活之中。就像是流沙。她说,不管我多么努力地试图爬出这滩污泥,还是不断往下陷。我自己清楚,我已经尽了全力。

    我请劳拉谈谈自己的家庭情况,她说她不想细说那些烂事。她说自己很务实,只想减轻压力——无论其来自何处——这样一来,疱疹带来的疼痛也能有所好转。她只打算来这么一次,希望我要么给她开点药片,要么就治好她的压力。我不得不给她泼冷水,告诉她压力或者焦虑有时很容易缓解,有时却很顽固。我向她解释,我们需要预约好几次会面才能搞清楚她的压力究竟是什么、她对此有什么样的感受,以及压力源自何处,然后再寻找缓解的办法。我说,有可能是因为免疫系统忙着对抗压力,就没有余力再去对付疱疹病毒了。

    Enjoying the preview?
    Page 1 of 1